最新公告:

欢迎访问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新闻资讯

开元体育官方网站风华万象中国古代的女性首饰

2024-07-12 14:43:44

  开元体育官方网站风华万象中国古代的女性首饰中国古代首饰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女性便学会了用小巧美观的装饰品装点自身;两汉时期,女性首饰以簪、钗、步摇、华胜、耳珰为主,之后有一段时期还流行过充满异域风情的步摇冠;魏晋时期,曹植以一句“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勾勒出洛神的华美风采;唐宋时期,金银首饰逐渐盛行,至明代则达到华贵与精致的登峰造极;清代首饰风格则又大变,穿珠点翠成为主要特色,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瑰丽气象。

  在刚刚过去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人们走进博物馆,通过一件件玲珑、富丽的首饰,体味古代女性对于美的极致追寻。

  著名学者扬之水在其著作中说过:“金银簪钗的繁盛期,至明代臻于辉煌,它是金银首饰的集大成,也是华贵与精致的登峰造极。”考古发现中的金银首饰,就已公布的材料而言,数量之多以明代为最,品类也最为丰富。

  明代首饰在中国器饰史上犹如一笔重彩,它以“一副头面”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一副头面”指插戴在鬏髻周围,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此外还要配合相应的戒指、手镯、耳坠。不同名称簪钗的造型、样式以及佩戴的位置,有着严格的规定。“一副头面”的佩戴,既要功能配套完整,造型纹饰的寓意和谐一致,也要突出主次,发挥每个簪钗的特色。明代首饰因类型与样式的增多,在名称上也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如《世事通考·首饰类》中便列举了一系列明代首饰名称:金丝髻、挑心、掩髻、压发、围发、耳坠、坠领等。

  “分心”是其中一种明代妇女所用的发饰,她们主要将它插戴于脑后盘成的发髻前或后。四川平武明代土司王玺家族墓中,王文渊夫人墓中便曾出土过一件“金仙宫夜游分心”。这件山峰形的头冠中刻画了数十个人物,皆是立雕或高浮雕,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给人以纵深的立体感。它们形态造型各异,有人骑马穿行其间,马前有提灯开路者,有吹笙、起舞者,马后有举扇侍奉者,随从或持扇,或击鼓开元体育网页版,或操琴,或弹琵琶,或托物品相随开元体育官方网站开元体育网页版,背景还有朵朵流云和宫殿楼阁装饰,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这件展现明代土司家族锦衣玉食的首饰已经称得上奢华,那么近期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另一件藏品,恐怕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这件藏品便是北京定陵出土,明十三陵博物馆馆藏的“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作为中国目前仅存的四顶明代凤冠之一,“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首次离京开元体育官方网站入口,“赴约”来到成都。这件凤冠珠环翠绕,运用了明代最为精巧的点翠嵌珍珠宝石工艺,彰显出明代宫廷造作的工艺。

  这顶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万历帝的孝靖皇后,她生前为皇贵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此凤冠总重2595克,以漆竹扎成帽胎,前部饰有八条金龙,下有五只金凤,背部也有四条金龙,两侧各二金凤,共十二龙九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二者之间插饰翠云、翠叶,全冠共镶嵌天然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小红宝石18块。

  凤冠是明代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所佩戴的礼帽。据《明会典·皇后冠服》记载:洪武三年及永乐三年定制皇后凤冠最高等级为“九龙四凤”冠。而此冠饰十二龙九凤开元体育,已经超过了明初所定的凤冠最高等级。

  然而这个集奢华、尊贵于极致的凤冠,其背后却有着颇令人唏嘘的故事。明孝靖皇后,史书中称其为王恭妃。她原本只是明慈宁宫的宫女,被明神宗宠幸后,先后生下一子一女,其子即明光宗朱常洛。然而王恭妃在世时并不受宠,反而因为国本之争而历尽坎坷,十余年来久居幽宫,无人问津,直至因病去世。王恭妃下葬时,其随葬金制品极少,棺内除了为数不多的丝织品外,仅有银锭数枚和一些银制器物,金锭一枚也没有放。直到她的孙子明熹宗登基后,才被追尊为孝靖皇太后。明泰昌元年十月(1620年),她的棺椁被迁来与明神宗和孝端皇后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宫内。迁葬时补充了三箱随葬品,其中一箱便放的是这顶“十二龙九凤冠”。

  簪,原名为笄,是古时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早在商代,笄的使用就已经相当普遍,如商代殷墟妇好墓中就曾出土铜铃笄1件开元体育、玉笄28件,而骨笄更是高达惊人的499件开元体育官方网站入口,不过当时的笄是不分男女的,制作材料主要以骨角玉石为主。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开篇主要描述卫宣姜(卫宣公之妻)的盛装与美貌,其中写道:“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这里的“副笄六珈”便是指当时卫宣姜佩戴的首饰:副笄,意思是用发簪将头发编为髻;六珈,则是笄首的装饰物。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早对女性首饰加以描绘的,也向我们揭示了那个年代发簪(笄)普遍的制作工艺,簪首与簪挺分制,然后合装。在河南浚县辛村发现的西周末至东周初的卫国贵族墓中,曾出土鸳鸯簪首一对,鸳鸯腹下各有用作插簪挺的小孔,这件首饰或许就是《诗经》中的“六珈”。

  除了代表首饰之外,笄在古代还有另一种含义。《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的礼。在周代的观念中,女子年满十五岁便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15岁时,如果已经许配了人家,便可梳挽作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戴发笄开元体育官方网站入口,后世遂用“及笄”形容女子到了适婚年龄。

  汉代时,女子的发簪还有另一个别称——“搔头”。这个别称来源于一个故事,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有一日从李夫人(汉武帝宠妃,死后追封为孝武皇后)身边经过,随手取了李夫人头上的玉簪用来搔头。此后宫中人人效仿,搔头都用玉簪,一时竟引得玉价倍增,遂有了以“搔头”来代指“发簪”的典故。唐代刘禹锡的诗中便写道:“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宋时期,簪依然是常见的一类男女首饰,承担了固冠、绾发、装饰的功能。簪几乎是男性唯一使用的首饰,和前代一样基本仅用于固冠;女簪本用于绾发,由于宋代女性戴冠之风大为兴盛,所以还形成了一些专门用于固冠的女用长簪,是宋簪中的新品种。

  除固定的实用功能外,女簪更有装饰的重要用途,簪首露出部分有各种装饰手法,也形成样式繁多的各式花簪。花簪上的装饰通常以金银珠翠为材料,常见的有鸟形、花形、凤形和蝶形等。

  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开元体育,与笄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有两只脚。《释名·释首饰》中说:“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六书故》则说得更加清晰:“钗,两股笄也。”与笄主要用以挽发不同的是,钗的主要功能是固发,如同今天的发夹。古代男子也挽发,通常是用笄,相比之下钗则是女性的专属。钗除了在外观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装饰。如在钗首雕琢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

  钗不同于簪的单一佩戴方式,其佩戴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在高耸的云髻顶上插作一排,这种方式大兴起于东汉晚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流行了许久。这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朱超写过一首《咏镜诗》,其中一句为:“安钗钏独响,刷鬓袖俱移。”对镜理妆,一个“安”字生动展现了钗的佩戴方式;另一种佩戴方法则称作“挑鬟”,就是在发髻之上再撑起一股头发来。此类戴法在敦煌壁画中常见,诗中也有记载,比如元稹《春六十韵》:“挑鬟玉钗髻,刺绣宝装拢。”

  古人也曾赋予钗特殊的寓意,古代夫妻之间分别,妻子往往将钗一分为二,一半自己留着,另一半赠予对方。宋代词人吴文英的《生查子·稽山对雪有感》,其中一句:“醉情啼枕冰,往事分钗燕”,便是以分钗为喻,追忆同闺中妻子分别的情景。分钗后来也有代表夫妻离异的意思,陆游有一首非常知名的词作《钗头凤·红酥手》,这首词的背后讲述的是陆游与原配妻子唐婉的爱情悲剧。唐婉是陆游表妹,二人青梅竹马,恩爱非常。然而受陆游母亲之命,二人不得不离婚,唐婉也改嫁给皇族后裔赵士程。后来陆游与唐婉在禹迹寺南沈园偶然相遇,陆游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词。

  步摇也属于簪钗一类,《释名·释首饰》中说:“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女子们将步摇固定在头发上,在行走之时,下垂的金属珠玉会不停地摇颤或者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所以称之为“步摇”。后来将步摇固定在冠上,就称为步摇冠。步摇始于春秋战国,楚国宋玉的《讽赋》之中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的诗句。到汉代则为礼制首饰,由于其工艺极其复杂,外镶嵌各种水晶或宝石,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步摇一般只有达官贵族才会佩戴,同时也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为民间百姓所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1993年11月,彭州市西大街发现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宋代金银窖藏,共计出土351件金银器,其中115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天下金银第一窖”。窖藏中刻有铭文的器物有250余件,铭文近480款,大部分为“董”“董宅”“陇西郡董宅”,可见器物为董氏家族所有。少量虽非董氏原有,但可能是通过送礼、陪嫁、抵债等渠道进入董氏家库。

  窖藏是古人在年代里隐藏、保护财产的方式之一。在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至祥兴二年(1279年)之间的半个多世纪里,宋蒙战争不休,为躲避战乱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窖藏。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分三路伐宋,其中西路军从汉中攻入四川。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成都府彭州城一户董氏家族提前将日常使用的金银器掩埋起来,希望战事平定之后归来取用。同年九月,蒙古铁骑进入成都。战乱平息后,不知是董氏家族无人返回还是未能寻到窖藏,这批金银器竟在地下埋藏了约八百年。

  宋代是中国传统女性首饰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簪和钗的尺寸较唐代更加轻薄,但由于制作工艺的精进,纹样风格却又更加丰满富丽。在彭州宋代金银窖藏发现19件金钗,按钗头形制分为圆头14件、方头5件。14件圆头金钗通长17.1—22.2厘米,重25—37克。其中5件为素面,9件钗头有纹饰,纹饰基本上是用双线饰正反连续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饰小圆圈纹,呈“品”字形排列。钗头和钗尖上压印有铭文,有“张家十分”“张十二郎记”“汪家造十分”“何□三郎记”“寺街张家”“瞿家十分”等内容。这些铭文都是宋代金钗制作商家的标识,唐宋时期男子以辈次称郎,“张十二郎”“何□三郎”即制作金簪工匠的名字。而“十分”则是宋代商家的广告语,意为自家的金银首饰分量足、成色好。

  5件圆头金钗又分为4件重叠圆环纹金钗和1件花卉纹金钗,其中以后者尤为精致。此件金钗通长17厘米,重23克,圆头、细身、尖细小,钗头顶饰葵花形盖,由上向下饰牡丹、莲花、桃花等纹饰;钗头与钗身饰双凸弦纹,弦纹下以小碎点纹装饰成卷草纹。

  除金簪外,彭州宋代金银窖藏还出土了缠枝花卉纹金簪一支,通长19.2厘米,重24克。金簪方头,顶部略呈弧形,向下渐收。簪头近边沿处饰一周联珠纹,内饰牡丹缠枝花纹,衬以碎点纹。簪身用碎点线饰两朵卷云纹。宋代的金银簪钗式样繁多、题材丰富、制作精细开元体育官方网站,是时代审美和个人意趣的双重写照。

  汉代时,除了发簪还有一类首饰十分流行开元体育网页版,名曰“胜”或者“华胜”。《山海经·西山经》云:“西王母其状如人……蓬发戴胜开元体育官方网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则记载了司马相如所作的《大人赋》,其中一句为:“吾乃今日目睹西王母,矐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代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由此可知,“胜”这种首饰在汉代传说中是神话人物西王母所佩戴的。

  “胜”在西汉时期,是寻常妇女的首饰形式,历经唐、宋、元,文献中多有记载,说明这种首饰形式从汉至元代均有流行。但奇怪的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虽然也有不女的形象,但基本没有看到头上戴有胜的。凡出现头戴胜的女性形象,必定是西王母。四川博物院藏有一件出土于新都的“西王母画像砖”,其中西王母头上的发冠两侧总是左右对称戴一件楔形装饰物开元体育,其造型为中圆如鼓,上下各有一个梯形与圆鼓相对,这件装饰物就是“胜”。

  由于西王母是汉代影响最大的神话人物,在当时享有尊高的地位,这件首饰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在东汉时被纳入了舆服制度。《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进入庙服,“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

  梁简文帝《眼明囊赋》:“杂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逼。”魏晋南北朝依汉俗,胜依然是常见的首饰装饰;唐元稹《莺莺传》:“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开元体育,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可见在唐时,胜是以表儿女之情的重要馈赠之物;用黄金制作的胜则称之为“金胜”,宋庞元英《文昌杂录》:“今世多刻为华胜,像瑞图金胜之形。”

  胜在宋代仍旧盛行开元体育,不只有昂贵的金胜,也有用金箔或者彩纸剪刻而成稍稍便宜的华胜流行。而且在宋代,在特殊场合下男性也可使用,通常在成婚之日佩戴,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婿具公裳,花胜簇面。”说的正是新郎官在成婚的那天,穿着正式的男装,头上却戴着满头满面的用彩纸或金箔剪刻的花胜。

  元代张宪《端午词》中有:“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作个同心方胜儿。”说明胜在元代还是很流行的饰物。至明清之际,胜已不显,而在元代杂剧中所说的同心方胜也演变成另一种形制的饰物——“彩结”。据清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以斜方形互相联合,谓之‘方胜’。胜本首饰,即今俗所谓‘彩结’。”